我們需要思考一個 問題:為什么地產行業這么多政策利好消息在債券市場失效了?不是政策信號不夠明確,也不是政策執行不夠給力,更不是企業走到了山窮水盡,而是情緒失控!我們不止一遍提到:在當前的環境下,適度托底地產公司的信用風險對于保交房是必要的。
從2 月19 日經濟日報頭版刊文稱不要誤讀“房地產去金融化”開始,我們認為利好房地產行業的政策會迎來一波高潮,其實當前我們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內已經看到了這個趨勢。
3 月2 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介紹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和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時提到:“房地產的泡沫化、貨幣化的問題發生了根本性的扭轉,樓市不像以前那么活躍了,但是住房還是需要的,特別是租賃住房,我們不希望調整得太劇烈,對經濟影響得太大,還是要平穩的轉換?!?br>
這意味著“房住不炒”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可能意味著,接下來雖然我們仍然要堅持“房住不炒”,但是不代表房地產行業還要經歷更多的變故?!胺孔〔怀础苯酉聛淼闹匦目赡苈湓诒U仙厦?,對于房地產企業傳導到房地產行業的劇烈波動,需要“平穩轉換”。更實在地說,為了保交房不出現問題,有些企業是不能再出現問題的。
基于上面的邏輯我們再去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商品房市場如何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一個是房價要合理,房價是否合理與地價是否合理密切相關,所以一方面要“穩地價、穩房價”。
另一個就是需求被預期抑制住了,而這個預期與保交房密切相關,房地產行業經歷了這一波疾風驟雨式的信用風險,演繹到現在,保交房也已經與如何妥善處置房地產企業的信用風險、尤其是具有系統重要性的企業,密切相關。我們要相信政策的前瞻性。
地產債的底是在銷售底之前還是銷售底之后?我們覺得其實現在已經是銷售底了,但是銷售底到銷售好轉需要一個修復的過程,銷售端傳導到企業的信用端也需要一個修復的過程。在把握投資節奏方面我們需要給這個修復的過程一個時間。
盡管我們要相信政策的前瞻性,但是現在市場缺乏扭轉乾坤的強力措施,所以投資者對拐點在哪里始終有懷疑,情緒底也會體現在這個修復的過程中。當政策基于保交房的思考和底線思維去適度支持企業的信用端時,情緒底也就到位了。當投資者形成一致預期,有些企業是需要適度托底的,有些企業是不能再出風險的,市場底也就到位了。那么我們建議接下來一段時間無論持倉的投資者還是尋求機會的投資者都要避免過度操作,靜待二季度末到三季度左右市場的機會。